徐悲鸿/范曾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_白描底稿图和设色图_中国名画_百科_我爱画画网_一个免费学画画的网站

徐悲鸿/范曾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_白描底稿图和设色图

2016/08/25 09:37 无脚鸟
0

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,纸本白描(底稿图,徐悲鸿,1929年),纸本设色(设色图,范曾,2006年),纵92厘米,横176厘米,徐悲鸿家人收藏

徐悲鸿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

【徐悲鸿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白描底稿画】

1929年,徐悲鸿先生根据民间广为流传并已俗语化了的六朝人诗意:“别人骑马咱骑驴,仔细思量我不如,回头一见推车汉,比上不足比下余……”,创作了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底稿,并据此底稿,先后创作完成了三幅成稿:一件系1934年4月,悲鸿抵达苏联,先后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画展时,由苏方留藏,现存于莫斯科博物院;另一件在1945年12月31徐悲鸿先生同蒋碧薇女士离婚时,按照离婚契约,由沈钧儒、马寿征、吕斯百三人做证,徐给了蒋100幅自画作品,其中一件即是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,后又由蒋转让给台湾省国华堂的邱聪龙先生;第三件则为徐悲鸿先生1938年在马来西亚时所作,后被新加坡著名收藏家杨启霖先生重金收藏。三件成稿各有归宿,只有此件白描底稿多年来一直由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先生珍藏。2006年夏天,廖静文先生邀请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将其按照原成稿补充完成,并长题于画稿之上,从而使现、当两代艺术大家得以神交于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,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和一件弥足珍贵的千古绝品。写至此,前面这个“关子”应已道明,更为迫切地当是品读这件奇珍逸品。

我们首先来看徐悲鸿的原底稿,整幅底稿纵92厘米,横176厘米,整幅作品除中间的驴之外,全部以白描手法写出,前面骑马的翩翩公子,面部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,眉毛高眺,面漾愉畅,右手拉着缰绳,左手扶执腰下佩剑,脚蹬马镫,端坐马上,一副信马由缰,洋洋自得之样;坐下之骑,颈系响铃,信步前行。此白描骏马通过对鼻、眼、耳、嘴、颈、身、尾、蹄的勾画,比常见的徐悲鸿写意马更显端庄、淡泊和灵动。再看中间的骑驴者,从头饰可知当为一穷酸书生,其后视推车汉的表情,有惊讶、有同情、有自娱、有欣慰……,头后视而脚前蹬,极具平衡感,加之左手勒紧缰绳,驴头微别、驴踢晾起之神态,极为传神;再看后面推车的汉子,满脸布满苍桑,眼神中流露出不甘与无奈,脖勒车襻儿之状甚感沉重,手握车把更显力量,粗状的腿蹬地之状,稳与动并显,劲与力共存,车轮前转的动感油然而生。

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整幅构图,中心人物当为中间的骑驴者,他对前面官运亨通者的锦衣白马,羡慕不已,自愧不如,但回头一看,又见大汗淋漓、光膀赤足、辛苦劳作的推车汉子,觉得自已又高人一等,从而又有一种优越、得意和满足感。骑马者的春风得意,推车者的心有不甘,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被画家以极简的笔墨写出。与其说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底稿,不如说是一幅已经告罄的杰作。虽未写背景,但更突出了主体;虽不乏疏旷,但更为传神;虽未尚华丽,但朴实的线条更显“淡泊”与“练达”。

第1页(共2页)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