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五老之一国画大师杨石朗_著名画家_百科_我爱画画网_一个免费学画画的网站

江西五老之一国画大师杨石朗

2016/08/09 15:34 Escargot
0

人物生平

杨石朗,江西五老之一。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江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顾问,江西中国画研究会顾问,江西省文联委员,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,江西书画院顾问。自幼酷爱国画,少年时代作品入选"上海救济难民画展"。21岁从师贺天健,24岁由贺天健主办首次个展,同年加入中国画会,出版个人画集, 以后多次在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南京等地个展,齐白石等前辈画家一致看好有希望的青年画家。为探求古代大家真迹又再投师吴湖帆,1947年中国首次出版的《美术年鉴》收入他的传略作品。1951年任江西日报美术编辑,大胆尝试国画写生,1960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国画创作,1973年调江西工艺美术研究所专研国画,1980年江西个展。1989年再度赴京于中国美术馆个展,艺术造诣与顷情学问的高尚人品,获得参观者的高度评价,有与清二石(石涛、石溪)并为“三石”之美称。历年作品为北京人民大会堂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广为收藏。艺术主张“传统、生活与创造三结合”。 作品有《井冈山》长卷55米、《匡庐奇秀》、《三峡奇观》等。出版有《杨石朗画集》。历年参加全国及出国画展,人民大会堂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中国美术馆、国家旅游局京西宾馆、北京军区宾馆及军区后勤部、江西旅游局及各大宾馆,以及全国各地纪念馆、博物馆,海内外等广为收藏。学书得益于魏钟繇《宣示表》及魏《张黑女墓志》等,多作行书,用笔厚重,枯湿相宜,古拙蕴藉。作品入选省内外多种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。

江西老五杨石朗

求艺履历

信手涂鸦

杨石朗1915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,自幼便酷爱绘画。因为家贫,买不起笔墨纸张,便常以土块树枝为笔,大地粉墙为纸,自娱自乐地信手涂鸦。此时的杨石朗,着实让家里长辈及左邻右舍头痛不已,自己也经受了数不清的呵斥与教训,却怎么也放不下画画的念头,仍然见什么就画什么地乐此不疲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杨石朗的画开始有所变化,不再是胡乱涂抹了,房屋鸡鸭花草逐渐有了模样,人们也渐渐发现他的信手涂鸦,竟多少有了点味道,颇能把玩欣赏一番。于是,呵斥声渐少,驻足观望者渐多,时而有夸誉传来,偶尔还有登门点拨和求画的,长辈与四邻也就多了几许宽容。

四方求教

浙江海宁是个文风颇为浓厚的地方,吟诗作画在市镇乡野随处可见,氛围囊括工农学商各行各界人士,杨石朗自幼喜画,受其影响可想而知。但家境并不宽裕的他,虽说嗜画成痴,要想拜师学画,却不是件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。好在爱画的人多,画画的人多,裱画店和画廊也多。这些爱画的和画画的人,都成了他的老师;而裱画店与画廊,则成了他求学的课堂。距他家不远就有这么一家画廊,他经常趴在画廊窗户上,聚精会神地看画师们作画,常常一看就是大半天。时间长了,画廊里的画师也就和他熟了,又看他小小年纪却如此好学,不由对他多了几分喜爱,不但任他随意看画,还不时就绘画对他指点一二。就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师们,成为他学习绘画的启蒙老师,为他的成长铺垫了第一块基石,杨石朗也始终记着他们。

挑灯夜学

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,杨石朗的父亲因无钱救治而过早去世,使得少年杨石朗不得不离开学校,去给布店当学徒。那时的学徒生活,晚上打杂。老板为了省灯油,睡觉后半夜解手还不能点灯。当然,平时更少不了老板、师傅的训斥责罚。但杨石朗发现店里有许多用过的包装纸,给他学画带来从未有过的便利,便如发现新大陆般高兴。从此,他在白天一边干活,一边小心收集使用过的包装纸,抽空再拂平收藏起来。到了晚上,等老板伙计都睡了,他再悄悄起床溜出房间,点着油灯蜡烛挑灯夜学。

国画大师杨石朗的作品

初识画谱

应有尽有一应俱全,而且成了过重的负担。但对少年杨石朗来说,书是可望不可及的。尤其当学徒后,虽说有了用不完的包装纸,上裱画店和画廊看画的时间却少了。一次回店途中,他在路边小摊看到介绍历代绘画技法的《介子园画谱》,爱不释手。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画谱,知道画画有这么多的技法,还有介绍历代绘画技法的书籍,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名画家,我们的民族艺术有如此光辉的成就。从此,杨石朗每次经过书摊,总要蹲上许久,把《介子园画谱》翻了又翻,看了又看,反复揣摩其中的技法。等把其中某种技法记牢后,便放下手中的书,一路小跑地匆匆赶回去,凭借记忆默写下来。而稍稍复杂一点的皴法,往往需要反复数次,方可记全。此后,便作为自己的学习范例,参照着反复练习。

救难义卖

遭受日本侵略的抗战之初,大量难民涌入上海,缺衣少食困苦不堪。为了救济难民,当时的难民救济团体在上海组织“救济难民义卖画展”,号召有血性的画家捐献自己的作品,义卖后捐助难民。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深厚的爱国情怀,以及对陷于困境的难民所抱有的同情,杨石朗连夜挥毫作画参加义卖。令他欣喜若狂的是,他的作品不但被画展选中,还在义卖中为难民筹得一笔可观的善款,获得了不小的成功。依靠一本《芥子园画谱》与零星的指教,杨石朗苦学十余年后,终于在这次救助难民义卖中,首次受到上海美术界与各界人士的关注。这次义卖的成功,无疑给了杨石朗极大的鼓舞,也使他立志绘画事业落锤定音。

拜师求学

救济难民画展结束不久,杨石朗满师后与人合开了一间很小的袜厂。经过一年的惨淡经营,他的小袜厂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赢利,却也红红火火,小具规模,令人备受鼓舞,颇有几分得意。就在他踌躇满志正准备扩大经营时,上海著名国画家贺天健先生的招生广告深深打动了他,让他萌发了拜师学画的强烈愿望。为了宏扬民族艺术,贺天健先生广招弟子。又由于贺天健绘画功底深厚,在上海美术界名气响亮,招生收费合理,教学又得法,门下弟子人才济济,广告一出便立刻受到国画爱好者的欢迎。为了拜师求学,杨石朗立即关闭了辛苦创办的袜厂,又四处奔波筹措学费,终于靠亲戚资助如愿以尝,拜师贺天健门下,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国画学习。有钱不赚、弃商拜师,即使是在高度重视教育和个人文化素质的今天,也是许多人难以理解的。

师门教导

入学不久,老师贺天健便发现杨石朗已有一定的基础,且具有非同一般的绘画天赋。这一半来自他从小对绘画的喜爱,一半来自多年的勤学苦练。于是,贺天健将他从其他学生中挑选出来另设课程,单独施教。其他学生的学习,此时大多从基本技法开始。而对杨石朗,老师贺天健却从历代山水画大家笔法风范入手,重点提高他对历代大家笔法的理解和运用技巧。后来的杨石朗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,与老师贺天健当年的因人施教,和对他的严格要求,息息相关。没有恩师贺天健先生的教诲,他的笔墨技法,可能会有更多的弯路。正是老师贺天健的引领,杨石朗的绘画生涯,开始了全新的道路。

历代笔墨

历代中国画有“南宗北派”之说,到底南宗高于北派还是北派高于南宗,争论不断。其实作为历代大家,南宗有南宗的长处,北派有北派的拿手,笔法之中各有所长,很难用谁高于谁来解释。南方温暖潮湿,土地肥沃,故南宗画家笔下多作山青水绿,下笔丰腴;北方干燥寒冷,山石裸露,再加上树木种类的不同,故而北派画家下笔挺括有力,多作寒石料峭,古树干枝。他们的下笔,都是各自所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得来的体验和感受,所用笔法也都各有表现对象。贺天健对杨石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,将他看作自己当时唯一的衣钵传人,因此对他格外严格,也十分的耐心,总是把历代大家笔法尽可能讲述的详细透彻。杨石朗也不负厚望,每天伏案苦学,常常一连数日闭门不出,甚至连吃饭也会忘记。

筹备个展

日复一日,杨石朗在老师贺天健的教导下,笔法日见成熟老练,积累作品也越来越多。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临摹的各家名画,不但笔法娴熟,而且越来越能捕捉到原作的精神面貌。他的进步,对老师是个莫大的慰藉,贺天健对他的成功也越来越有信心。于是,在老师贺天健的鼓励和亲自主持下,杨石朗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次个人画展。画展地点选择在当时最繁华的上海中百公司,所需花费等皆由老师贺天健亲手打理,杨石朗只须埋头作画。在老师贺天健的筹划下,杨石朗的个人画展《杨石朗抚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真迹画展》,于1941年在当时上海最为热闹的中百公司四楼画展大厅,如期开幕。

 唯有坚持才能获取成就,杨石朗的成就也得益于他自身肯下的一番苦功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