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奈的火车情节-欣赏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有感_世界名画_百科_我爱画画网_一个免费学画画的网站

莫奈的火车情节-欣赏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有感

2016/08/19 14:37 情断上海滩
0

1877年的一天,法国,巴黎。时年37岁的克劳德·莫奈打扮上了他最为时髦、光鲜的装束。对于平时穿着脏污的画家来说,这并不寻常。莫奈向自己的妻子告别,他准备前往巴黎著名火车站圣拉扎尔。他须要说服站长闭站,因为他决定在此间作画。这就是莫奈名画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的绘制原委。当皮埃尔·奥古斯特·雷诺阿第一次听到好友的疯狂想法时,他原本认为同伴已将近痴癫。然而凭借莫奈的一副巧舌如簧,这位胸无尺幅的火车站站长竟然毅然认定,眼前的青年正是巴黎艺界的时尚名流:他的作品必定让圣拉扎尔永垂不朽。

莫奈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高清大图赏析

这后来成为了站长一生最英明的决定。莫奈拜访过后的第二天,圣拉扎尔全站锁闭、火车延发。为了满足画家烟雾涛涌的拟想,他命令所有的引擎锅炉满实煤炭、倍加焚灼。浓密的一氧化碳本可能窒人呼吸,但莫奈在这样的环境中草就了名作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组画。

对于仅仅将莫奈理解为自然风景画家的欣赏者来说,“火车”这类现代题材着实难解。以当今的世俗眼光看来,“现代”、“自然”泾渭分明,雷池难越。烟尘滚滚,乏善可陈;空气污糟,罪孽深重。然而,这并不是19世纪的观念。19世纪之初,火车诞生伊始。人类在惊奇、欣悦之余,还未及厌倦这钢铁大物。法国的情况甚至稍略滞后:在莫奈出生的40年代,固执的法兰西才开始正式缔结铁路网络。交通革命,一时斐变。

技术新异的年代,欧洲的艺术界却仍由法国学院派统揽天下。两个多世纪以来,学院派的画家们一直致力于效法先贤。他们的作品细腻、风雅,主题以人物肖像、神话历史见长。饱嗅颜料百味的画室里,每一个轮廓,每一抹色彩都历经百炼。但是,莫奈与他的印象派好友们拒绝风行草从。他们不再把自己困锁在屋篷下。塞纳河畔,他们遍访游人雅集;诺曼底海滨,他们攀援陡壁礁石;北登极寒,他们领略雪地光影。他们一路上无畏崎岖、步履荆棘。他们的摹绘,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固己之见。难望项背,学院派画家终其一生,仍旧沉浸在闭门造车。

没有火车佐佑,这一切无从实现。在前轨路年代,法国由水道联结阡陌、纵横捭阖。那时,即便拥有优游国土的清梦,画家也永不可能鞭辟腹里。受益匪浅的印象派,又怎么会轻忽人类智慧的恩泽呢?甚至在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之前,莫奈已经绘制了相当数量的火车主题作品,如《行驶在乡村的火车》、《阿让特伊河上的铁路桥》、《雪地列车》。好友雷诺阿则更擅长捕捉火车站旁的百态人生。但是,没有任何其它作品能够像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般大胆:画家用前所未有的浓厚烟雾向人类文明致以最崇高的赞美。

火车也并非印象派得益于工业进步的唯一科技成果。另一样使之成其所以的工具,是如今已不再起眼的颜料管。在过去,油画颜料无论是制作还是保存都繁琐异常。耗费在颜色调配的时间,往往数倍于作品的真正绘制。画室,能且只能是画家工作的唯一场所。直到1841年美国画家约翰·戈夫发明了颜料管,这一切才真正得到了改变的契机。

事实上,即便是普通人,在19世纪也无法免除对科学与技术的狂热。当时,著名科学家——如戴维、伏特等巨擎——的公开展示座无虚席:观众可能是亲王显达,可能是投机商贾,更有可能是被科学家本人魅力迷惑了的中产阶级狂热痴儿。每当实验进展到精彩关节,会场满堂喝彩、掌声雷动。玛丽·雪莱的《弗兰肯斯坦》,就是从乔万尼·阿利蒂尼的恐怖实验中获取了灵感。而以田园诗歌、反工业文明著称的湖畔派三杰,更是此间常客。科学家们相信自然奥秘已是囊中之物,哲学家们相信“理性王国”终将凯旋。然而,却很少有人能够预估准确:当“理性”脱缰失控后,这个世界会被拖入怎样的泥淖深渊。
《圣·拉扎尔火车站》系列共12副组图高清大图欣赏:莫奈《圣拉扎尔火车站》系列组图12副高清大图欣赏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