曼特尼亚和名作《哀悼基督》_世界名画_百科_我爱画画网_一个免费学画画的网站

曼特尼亚和名作《哀悼基督》

2016/08/03 15:32 乐而言
0

我们经常会在西方油画里面,看到以哀悼耶稣之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。其中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(Andrea Mantegna)便是创作了《哀悼基督》这一名画。

曼特尼亚和名作《哀悼基督》

  油画:哀悼基督,画家: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

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1431年生于帕多瓦附近的伊索拉·德·卡尔图洛(Isola de Carturo),1506年死在曼图瓦。

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早年在帕多瓦画家弗朗切斯科·施夸奇奥内(Francesco Squarcione)门下学艺。当时,佛罗伦萨著名的雕塑大师多纳泰罗(Donatello)也在该城工作。曼特尼亚完成第一幅重要的画是在帕多瓦隐修教士的教堂里:他于1448年到1456年间在那里完成了表现圣母升天的壁画和关与圣徒雅克( Jacques)和克里斯托夫(Christophe)生平的作品(后两组作品的大部分,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而毁坏)。

1460年,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来到曼图瓦,为卢多维克三世贡查格(Gonzague)公爵服务。此后曼特尼亚一直住在曼图瓦,只在1466年和1467年去托斯卡纳(Toscane)作过两次旅行,在1488年至1490年到罗马暂住过一段时间。在公爵府,曼特尼亚首先装饰了“夫妻房间”(1465-1466年),用壁画将其装饰为窗外有阳台、顶部开眼洞窗的古代楼阁。曼特尼亚还创作了一些神话题材和宗教题材的作品(《圣塞巴斯蒂安》、《哀悼基督》等)。曼特尼亚在晚年为伊莎贝尔·戴斯特(Isabelle d'Este)公爵夫人的工作室创作了两幅著名作品: 《巴那斯山》(Parnasse)和《美德的胜利》(Triomphe de 1a Vertu)(巴黎,卢浮宫,1497年)。

在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的作品《哀悼基督》中,基督的尸体安放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:人们可以隐约看到地上的方砖和褐色的墙面。死者躺在地上的一块矩形石板上,他的下身盖着裹尸布,头枕在硬垫卜。在尸体右边靠近枕垫的石板上,放着一只油膏罐,它表明将要进行最后的洗礼。此时,人们正在死者的左边哭泣。

在此之前,没有任何画家敢采取如此标新立异的构图。一方面,画家曼特尼亚以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圣子的身体,使人们的目光首先发现其下半身,然后再逐步向上移:脚掌的伤口、布单覆盖的性器官、胸腔、脖子的褶纹、鼻孔以及眉弓。另一方面,由于尸体比石板长,双脚的阴影被投在石板的边缘上,这使双脚产生贴近观众面前的效果。最后,紧凑的构图使旁观者的形象被大部分省去,除了玛利亚以外,其他人都只露出脸的一部分:一个男子(福音书的作者圣徒约翰)的小半个脸,和几乎消失在阴暗背景中的第三个痛哭者的嘴和鼻子。

这种构图方式在15世纪的绘画巾是极为反常的,但对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来说却是习以为常。曼特尼亚二十来岁初登画坛时曾为帕多瓦的隐修教士装饰教堂。曼特尼亚绘制了一幅不同凡响的《圣母升天图》:在一座拱廊的后面,使徒们从下面看着圣母向空中升去。大约十五年后,曼特尼亚为曼图瓦公爵府的“夫妻房间”的屋顶绘制了一个“眼洞窗”:观众抬头仰视便会看到小天使们的脚掌、大腿和性器官。

《哀悼基督》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色彩极为简单。基督的尸体被画成清灰色;他身下的石板为灰暗、污浊的粉红色;房间的背景整个被涂成褐色;旁边的三个人物同样也只呈现出粉红、清灰和褐色的色调。

这种单调的色彩是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的艺术作品所特有的。曼特尼亚不仅是画家,而且是一个雕塑家,若是线条和色彩两者要曼特尼亚选择,他更喜欢线条。这在《哀悼基督》中也很明显:裹尸布和玛利亚衣服的皱褶通过线条和明暗加以表现,耶稣尸体各部分的结构都画得十分仔细,耶稣脸上的皱纹,也用石墨芯般的细毛笔,勾画得淋漓尽致。

除了技术方面的偏好之外,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拒绝使用丰富的色彩,可能还出于理论方面的选择。早在给隐修教士作画的时候,曼特尼亚就开始使用极为有限的几种色彩,所以在装饰完成后,订购者会责备他是用绘画“模仿古代大理石”。

事实上,曼特尼亚所追求的不是模仿自然,而是再现罗马时代艺术的崇高伟大。所以曼特尼亚的绘画为了模仿古代浮雕,甚至使用单色调。

在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的一生中,他擅长以绘画表现许多古典的题材,如残破的雕像、古建筑的遗迹等。曼特尼亚的《圣塞巴斯提安》(Saint Sebastian,现藏于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)就是一个例子。

安德烈亚·曼特尼亚在晚年时几乎完全不再使用色彩,而是按照古罗马人的单色画技术,以仿浮雕的灰色在粉红底色上作画,结果画出的作品,酷似古罗马的雕刻《参孙与达利托》(Samson et Dalila)(1495年)和《库柏勒崇拜进入罗马》(introductiondu culte de Cybele a Rome)(1500年,伦敦,国家美术馆)。

除了构图和色彩方面的特点以外,曼特尼亚的《哀悼基督》一画还成功地抓住观众的心,并激起他们的共鸣。曼特尼亚以紧凑的结构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耶稣苍白、冰冷而僵硬的尸体和哀悼者的哭泣上。

对尸体位置的安排并非单纯地出于风格的选择:它迫使观众的目光首先落到脚掌的伤口,然后移向裹尸布上两手的伤口,最后停在左胸腔的伤口上。曼特尼亚把一个人的身体在受刑中遭受的所有痛苦都表现出来了。

把基督的头部加大也是出于同一目的:如果画家曼特尼亚严格遵守透视法理沦的话,耶稣的脸应该小得多。曼特尼亚为了不减弱其作品的感染力,特意赋予耶稣脸部一种他认为更合适的比例。

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曼特尼亚和名作《哀悼基督》的一些基本相关信息,若是有感兴趣的同学,可以自行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