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悲鸿/范曾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_白描底稿图和设色图(2)_中国名画_百科_我爱画画网_一个免费学画画的网站

徐悲鸿/范曾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_白描底稿图和设色图(2)

2016/08/25 09:37 无脚鸟
0

2006年夏天,范曾先生受廖静文先生之邀,有幸亲睹悲鸿先生的这幅佳作,在反复揣摩悲鸿意图和审视原作的前提下,纵情挥毫,补绘出后面的连山,茂壮的松树,以及马蹄所过、驴蹄所触、车轮正行及壮汉踩踏的山路,并补画数笔荆棘野草,更显道路之崎岖。所补画内容与原底稿完美地结合于一起,可谓珠联璧合。与其说是补画,不如说是时隔77年的两代大家神交并密谋而成的一幅佳作,她凝聚了两代大家之精华,淋漓出两位巨匠之绝技,造就成独一无二的旷世奇作。

徐悲鸿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

【徐悲鸿《六朝诗意图·知足常乐》范曾补绘设色画】

范曾先生补画之后,又在画面左上角信笔写下长题“锦锈少年不知愁,策蹇山林羡骥裘。独驮堪怜人寄世,伤心莫忘此回头”这一千古名句,并注明“岁丙戌仲夏,静文先生持悲鸿六朝诗意稿嘱题。江东范曾”。紧随其后又写道:“贡句‘锦锈少年’原为‘少年锦锈’,谨誌。十翼又题”。诸君千万不要认为是范曾先生误将“少年锦绣”题为“锦绣少年”,诚不知这正是范曾这位当今艺坛诗、书、画三绝并对历史、文学有着卓绝造诣的大家的刻意之笔,将“少年锦绣不知愁……”改为“锦绣少年不知愁……”,两词易位更尽画意、更为妥帖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范曾先生为完成这幅杰作,专门刻制了三枚印章,一枚是钤于右上侧的“高山仰止忆悲鸿”长方形白文印,另一枚是钤于左侧下方的“追陪先贤”朱文印,还有一枚则是钤于左上角题识前的“恐修名之不立,唯昭质其未亏”椭园型朱文印。前两枚“高山仰止忆悲鸿”和“追陪先贤”不言而喻,表达了范曾先生对徐悲鸿的敬仰、钦佩和缅怀之情。而后一枚印印文则是借用屈原《离骚》中的“……恐修名之不立,……唯昭质其(犹)未亏,”之名句,寓意为“只怕是(补画)美名未能树立,唯有(徐悲鸿原作)高洁的品质未受影响”。体现了范曾仰视大师的谦逊之情。铃于是图右侧中间的“徐悲鸿”朱文印是徐悲鸿生前的常用之印,现存于徐悲鸿纪念馆,此作补画完成时,廖静文先生携此印嘱范曾钤盖于其上,以正示听,更显对悲鸿先生之尊重、敬仰与缅怀。此外,在画面左侧的题识处,范曾先生于不同位置上又分别铃上了‘丙戌’(朱文)、‘天籁’(朱文),‘十翼范曾’(白文)、‘抱冲斋主’(朱文)和‘范曾雅趣’(白文)五枚印鉴。细细品味这八枚印鉴在整幅画面上的钤盖,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,无疑又是锦上添花。

1985年,廖静文女士在“怀鸿室”写了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的对联。将此对联挂于徐、范两位大家《六朝诗意图》两端,构成一幅完整的中堂,又为画作增加了新的内涵:1929年徐悲鸿创作的底稿,似在给后人留下一个考卷;1985年,廖静文于怀鸿室深情地写出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之心言;2006年,范曾得以挥毫于前人的原作上,终偿前人之夙愿,时间这根线牵出的故事,其意、其情、其境令人感动和畅想不已……

第2页(共2页)
相关文章